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形态、舆论生态★★★、文化业态的深刻变化,迫切需要能承载正能量的大流量★、能推动大流量传播的正能量,我们必须拥抱变革、向新而行,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,以汇聚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★★。
正能量必须形成大流量,才有到达率、影响力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。离开人,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会失去意义★★。文以载道、文以化人,“化”人需先★★“到★★★”人。无论是新闻报道★★、文艺作品,还是各类文化产品,只有到达受众★★,才能呈现★★★、展示★,才能让人们去感知★、去体会★★、去接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情理。没有流量★★★,就没有受众,就只是自说自话★,犹如空场中的表演、空谷中的呐喊,用尽力气只换来渺渺回声,不仅是无力的★★★,更是无效的★★★。
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需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,广泛凝聚共识,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★★★。习指出,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,加强正面宣传,唱响主旋律、传递正能量★。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★★★、强大精神力量★★★、有利文化条件,要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、大流量澎湃正能量★★,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文化环境★★★。
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★★,必须坚持着眼于人★★★、落脚于人。一是以理服人★。党的创新理论是正能量之核★★★,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★,讲清讲深讲透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,让人们品味到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”★,增进对主流价值、主流舆论、主流文化的自觉认同。二是以文化人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无论以何种载体、何种方式呈现,其灵魂都是文化★★。以文化人★★,要坚持在传承创新中赓续文化根脉★★,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守正创新、推陈出新,使宣传报道、文艺创作★、文化产品等在强其魂中塑其形★★、增其效,更加富有内涵、更加生动活泼,既有意义又有意思,在润物无声、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去感悟、受影响,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。三是以情感人★。共情才能共鸣,接地气才能聚人气,直抵人心才能赢得人心。理论宣传、新闻报道、文艺创作都要避免简单化套路化,要胸怀同理心,主动向生活贴近★★★、与大众融情,用朴素平实的话语★★、通俗晓畅的表达★★★、平凡温暖的故事去触动心灵,在具象化、生活化的传播中激荡人心★★,让更多人感同身受★★、形成共鸣,主动融入、分享参与,汇聚传播向上向善的力量★★。
人在哪里,流量就在哪里,阵地就在哪里★★。截至2024年6月★★,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8.0%★,其中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.5%★★。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★★★,就要落实“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、管得住是硬道理、用得好是真本事★”的重要要求,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正面声音的最大增量。一是主力军要挺进主阵地,以互联网思维推进理念、内容★、形式、方法、手段全方位创新,用好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的全媒体舆论场,涵养、传播、充盈正能量,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★。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主动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★★★,让创造活力持续迸发,形成生生不息、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。严格各类新兴媒体和传播平台的监督管理,引导自媒体创作者积极弘扬新风正气,从微视角看新时代★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★、从凡人小事中映射伟大变革,在大流量中澎湃磅礴正能量★★。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严把正确导向,坚持什么、反对什么,倡导什么、什么,都要旗帜鲜明★,推动各级党组织把严格负面管控与加强正面建设结合起来★★,注重用正能量激励人、鼓舞人、引领人,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。